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浙江环质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资讯搜索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应尽快扭转社会环境监测乱象

发布者: 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 2019-01-28

  随着生态环境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一大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也随之诞生。由于监管、考核、处罚、追责、淘汰等配套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行业鱼龙混杂,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一些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技术能力低下,在建设项目环评、验收及污染源自行监测中出现数据失实、失真情况,严重者甚至存在造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展。

  例如,某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下半年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中,共计检查260家监测机构,其中有165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一省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2018年度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检验活动专项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随机检查60家监测机构,有57家存在问题。

  综合来看,这些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草台班子”齐登场。开放社会化监测市场,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优质资源,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际行政许可审批中,一些人对环境监测规范与标准一知半解,就投入几百万元,随便找几个中级职称人员、组织几个技术员工组成个“草台班子”,就取得了资质,严重扰乱了环境监测市场环境。

  跨省监测成盲区。环境监测从采样到实验室分析,均有严格的时限与技术操作要求。监测机构的服务区域,应该根据运输条件严格限定服务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跨省、跨市远距离开展监测业务的机构,难以保证样品的时效性。本地监管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管考核手段,容易使跨省监测成为盲区。

  偷工减料成常态。监管与考核问责的缺失,使一些第三方监测机构在监测工作中偷工减料成为常态。一些实验室标样、药品消耗与监测业务量严重不匹配,监测工作不规范和数据失真失实的问题非常突出。

  授受联姻一家亲。为了达到价低利不低、长期合作的目的,一些排污单位和监测机构双方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按规范监测,使得监测数据背离了真实情况。

  监管容易走形式。一些地区对监测机构的监管流于形式,个别监管部门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疼不痒地通报,处罚问责力度不够。对查实明显作假的,监测机构自行注销资质便万事大吉,过后换个“马甲”再次申请资质又继续做假。监管检查工作不能对违法监测机构进行有效震慑,导致一些监测机构每次检查通报都榜上有名,长期违规监测扰乱市场。

  浑水摸鱼驱良币。由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一些监测机构以低于监测成本的价格竞争业务,不明真相的业主以低价中标的方式组织招标,使这些不规范监测的机构浑水摸鱼,挤占规范监测机构的市场空间,从而导致劣币淘汰良币的市场环境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扭转这些乱象,需要顶层设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监管工作。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监测机构达不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入职考核不过关的,应不再予以行政许可。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培训考核和淘汰退出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强化监管职责。进一步强化、细化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考核、通报、处罚、淘汰等有效监管机制,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监测市场混乱、问题突出的地区实施精准问责。

  四是加大惩戒力度。对严重违规的监测机构加大处罚、问责力度,并纳入政府征信考核体系。对查实做假且情节严重的监测机构法人及相关技术人员,要实施终身禁入。


公司地址:绍兴滨海新城花宫道8号国家级检测试验基地内
公司电话:0575-89295232/400-188-5060 | 公司传真:0575-89295232
版权所有:浙江环质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浙ICP备17015202号-1 | 浙公网安备33868282881485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1
400-188-5060
咨询热线2
0575-892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