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位列今年政府工作重点,系统工程之下将会出现哪些新趋势?
“碳中和、碳达峰”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之一,涉及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方面。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达成是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比例的提高;另一方面关乎存量部分的能效管理,节能板块也是非常重要的布局领域,需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在利用市场化工具促进减排方面,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生态环境部近日消息显示,要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系统工程
双碳目标牵涉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国家电网3月1日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表示,将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提升已建输电通道的利用效率。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十三五”时期,协鑫围绕需求和供给精准匹配,电源建设与电网系统深度融入,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移动能源一体化发展上做了大量布局,为迎接碳中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协鑫集团目标以新能源、清洁能源为核心,围绕零碳发电、风光储充氢等领域,打造科技领先型零碳企业。
对于仍为中国主体能源的煤炭也将在碳中和约束下继续做好国家能源兜底保障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建设,进而完成向绿色、低碳、智能的产业转型升级。
平衡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长期性,有观点认为,煤电或许还将保有一定的规模。对此,张雷表示:“如果要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去增加更多的煤电资产,因为达峰之后很快就要下降,而是需要考虑怎样在存量的煤电中,让他们能更灵活地去支持可再生能源这样一个波动的系统。”
他认为这背后需要有一个好的数字化体系支撑,以实现智能地平衡。但更加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碳市场,统一的碳市场和统一的碳定价机制将会是限制火电增长、进一步让火电做好灵活性定位的一个有效工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因而建立统一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对碳做定价,中国也在建立统一的碳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关于将低碳减排加入上市制造企业信息披露范围的建议》中提出,在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国内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关于低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缺乏强制和规范的要求,另外也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
李东生建议建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对标全球ESG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同时将这项内容纳入上市审查标准中。“首先在上市环节要把这项标准作为审查内容,以此引导非上市公司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搭建碳信息披露公共平台,并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树立碳信息披露意识,完善内部信息收集机制。”
趋势前瞻
对于环保产业而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关商业模式的新思考,需要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含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认为,双碳目标本身就是环境目标,对环保产品肯定会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可能对这个产业产生变革甚至重置。环保产业或将产生三点趋势: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
骆建华表示,现在所谓的环保产业,更多的是污染治理型产业,包括大气、水都是产生污染以后再治理,尤其像电厂脱硫脱硝再排放,但这是过去阶段所不能避免的。将来环保产业更多的是走向源头控制,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方面。
骆建华称,在低碳的背景下,对大气治理更多的是源头控制、协同控制。PM2.5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达标了,但又出现臭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单因子控制,可能很难。如果说从源头把化石能源消费量降下来,通过双碳目标更多地发展非化石能源,大气环境问题或许很快就会得到一一解决。”
有关行业趋势的变化,赵笠钧判断是,传统环境产业将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市场,现代服务业特性进一步凸显。未来5到10年,中国现存的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等一众短板会加速补齐,传统环境治理工作将在2030年左右收尾。这个过程中,以投建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市场行为将逐步退出,环境产业进而转向以运维服务、提质增效为主的存量时代。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产业边界进一步模糊。赵笠钧认为,随着双碳战略目标逐步落地,“绿色+”理念将贯穿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业重点有望拓展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生态绿色化转型、绿色生活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数字经济与生态环境产业也将深入融合。“围绕碳排放监测与核算,绿色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处置等领域的产学研探索和数字化管理将成为产业趋势。另外,在工业领域上,园区产业结构低碳化,加快推动低碳园区建设和数字化管理,也将给产业带来新机会。基于大数据的绿色消费导向将成为新经济、新基建的增长点。”赵笠钧表示。
转自:环评爱好者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