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治水新“三五七”目标 勾勒“人水和谐”新画卷
多年来,在“五水共治”的号召下,浙江省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一连串数字反映了浙江水环境由“脏”到“净”,再到“清”,并向“美”的改变。2022年,全省158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99.4%;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达54.9%,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五水共治”公众幸福感达到90.74,再创历史新高。如何持续擦亮全国治水典范金名片,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显示度的治水标志性成果?
日前,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五水共治”新“三五七”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三年加压奋进,数字智治补短板;五年变革重塑,人水和谐立标杆;七年成效显著,绘就幸福新画卷”。
控源截污畅通“毛细血管”
地下管网是看不见的“城市血脉”,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何畅通“毛细血管”,解决“排污隐疾”?
控源截污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对此,《意见》将“深入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和“全面推动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作为重点任务,纳入“五水共治”新“三五七”目标,补齐污水管道功能性缺陷的短板。
日前,在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佳源都市小区,作业人员正将加热好的聚氯乙烯球墨管从工程车向施工污水井口牵引,将新污水管道直接内衬在老管道的方式,一次性解决雨污串管、老管道断裂等问题,“由内而外”优化提升管网系统。
“我们正协同省建设厅、省治水办全面开展全省市政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系统排摸,摸清管网底数,今年将建立问题清单和普查数据库。”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意见》,浙江省将按照总量平衡、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布局,实施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市政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和问题管网更新改造,加快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数字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浙江已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工业园区821个、生活小区11582个、镇(街道)1088个,93.3%的县(市、区)完成建设任务。根据《意见》,浙江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排查建设、验收运维和动态监管等全过程管理,基本实现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深化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六小行业”等“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改造和提质增效,推进规模水产养殖场养殖尾水零直排全覆盖和农田区域退水零直排建设,到2027年,全面建立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标准化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生态保护修复让水“活起来”
“目前,浙江省水域岸带生态空间受挤压、岸线硬质化、水下‘荒漠化’等水生态问题仍较普遍,部分河道生态流量仍然不足,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总体上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为此,我们积极打造‘地上清水管网’,全面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提升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意见》,浙江将科学保护自然岸线,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93.2%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同时,高标准建设美丽河湖,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水生植物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此外,建立健全蓝藻水华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加强珍稀濒危和特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严格防范外来水生物种入侵风险。
初春的湖州市安吉县西苕溪两岸,露营者席地而坐,潺潺流水载着连绵青山向远方铺陈。旖旎的风光,与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县的建设密不可分。
“在西苕溪流域整治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中,我们通过生态护坡、近自然湿地构建等生态修复手段,削减上游径流及周边农田造成的面源污染,为各类生物繁衍创造适宜的环境。”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累计建设河湖缓冲带30公里、人工湿地3000余亩,西苕溪干流自然岸线率达到98%。
下一步,浙江将鼓励各地开展流域“三水统筹”协同治理试点,打造更多的水生态修复特色示范样板。
数字智治提升治理效能
高空,卫星遥感;中低空,无人机巡查;近地面,水质站自动监测、排水口自动监测;近水域,船载走航巡查、视频AI智能识别……近年来,浙江为治水插上“数字之翼”,一张上天入地的“智慧水网”正在织就。
“数字智治系统集成度不高,是当前治水存在的短板之一。对此,我们将数字智治作为实现新‘三五七’目标的重要引擎,以‘五水智治’推动治水体系重构、制度重塑、能力提升,逐步建立全域实时感知、全时智能预警、全线精准溯源、全程高效处置的智慧治水数字化系统。”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浙江各地纷纷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数字治水应用场景。作为浙江省2022年“五水智治”数字化建设16个试点单位之一,杭州市余杭区将智慧触角延伸到治水的方方面面。
打开余杭区“多维联动智慧治水系统”,大屏幕上,水质预警一张图、水质研判分析、多维联动溯源、河道云上巡航、实时动态五水综合评价、清水亲码等典型应用场景映入眼帘。
“系统针对‘五水共治’中污染问题发现慢、精准高效溯源难等问题,依托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管网模型技术,实现智能预警多元化、协同管控便捷化、研判分析科学化、成效评估智能化。”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根据《意见》,浙江将加强对“五水智治”试点单位的指导培育,优选地方成功案例纳入“五水智治”应用并全省推广。此外,《意见》还要求推进各部门涉水重大应用集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数字化前端感知设备和监测点位的规划建设,强化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设备和技术使用。
到2027年,浙江省“五水智治”数字化改革实战实效将进一步提升,全面谱写优质、安澜、生态、美丽、智治的江南水乡新篇章。
(内容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